滑差轴由轴芯、滑差环(或滑差套)、摩擦控制组件等构成,核心逻辑是:
当多组卷材在同一轴上收卷时,不同卷材的直径、厚度、材质可能存在微小差异,导致所需张力不同。滑差轴通过内置的摩擦结构(如碟形弹簧、气囊、磁粉离合器等),为每个滑差环设定独立的 “较大允许扭矩”—— 当卷材张力超过该扭矩时,滑差环与轴芯产生相对滑动(打滑),自动调节收卷速度,确保每组卷材张力恒定。

根据摩擦控制方式的不同,滑差轴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机械滑差轴(弹簧式滑差轴)
结构:通过碟形弹簧或螺旋弹簧提供压力,使滑差环与摩擦片之间产生摩擦力,摩擦力大小可通过调节弹簧压缩量(如螺母)设定。
特点:
成本低、结构简单,维护方便;
滑差扭矩调节范围有限(通常 5-500N・m),精度中等,适用于普通薄膜、纸张等材料;
摩擦片易磨损,需定期更换。
2. 气压滑差轴(气囊式滑差轴)
结构:轴芯内置气囊,充气后气囊膨胀,推动摩擦片与滑差环接触,通过气压大小(0.1-0.6MPa)控制摩擦力(扭矩)。
特点:
滑差扭矩调节便捷(通过气源压力旋钮),可实现动态微调,精度较高;
扭矩均匀性好,适用于高精度分切(如铝箔、铜箔、薄型薄膜);
结构相对复杂,成本高于机械滑差轴,需配套气源系统。
3. 磁粉滑差轴
结构:利用磁粉离合器原理,滑差环与轴芯之间填充磁粉,通过电流控制磁场强度,改变磁粉的凝聚力,从而调节打滑扭矩。
特点:
扭矩调节范围广(10-1000N・m),精度高(控制精度可达 ±2%),响应速度快;
可通过 PLC 实现自动化控制,适用于高速、高精密加工(如电子薄膜、锂电池极片);
成本高,磁粉易受温度、湿度影响,需定期维护。
4. 其他特殊类型
液压滑差轴:通过液压油压力控制摩擦,扭矩大(适用于重型卷材,如厚钢板、无纺布),但结构复杂;
电磁滑差轴:利用电磁力产生摩擦,调节更灵敏,但成本较高。